来源:材料青年视界
日期:2020-04-23
近日,央视新闻客户端以“川藏铁路拉林段今天完成首次长钢轨无缝焊接”为题,报道了九三学社社员、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吕其兵教授团队研制的“高原型钢轨现场闪光焊机和双频现场电正火设备”助力川藏线建设的情况。
据报道:“2020年4月16日上午11点,在拉林铁路贡嘎车站,随着高原型焊机焊花四射,两根500米长的钢轨被牢牢地焊接到了一起,拉林铁路首次长轨焊接顺利完成,这标志着全线无缝线路焊轨、锁定施工拉开帷幕。”这是交大人和交大科技在祖国重大工程建设中的又一重要贡献,也直接推动川藏铁路拉林段朝正式通车又迈进了重要的一步!该设备在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且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曾受到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的高度评价。
据悉,拉林铁路全长435.48公里,在拉林铁路的修建过程中,我校吕其兵教授和戴虹教授团队研制的UN5-150ZB1移动式钢轨闪光焊轨机大放异彩,解决了在高原恶劣条件下进行钢轨无缝焊接的技术问题。UN5-150ZB1移动式钢轨闪光焊轨机能在恶劣环境下进行焊接作业,集装箱具有防风、防沙、保温和防紫外线辐射等功能。该型号焊轨机可配备专用柴油发电机组尾气净化器,能够大大降低尾气排放中的固体颗粒物和有害气体,优化作业环境,降低职业病发生风险。
附:吕其兵教授采访
记者:吕老师您好!我是材料学院新闻中心的记者,我叫王祥。很高兴您能接受我们的采访。那我们就直接切入正题吧。我最近看到这样一则报道:川藏铁路拉林铁路首次长轨焊接顺利完成,这标志着全线无缝线路焊轨、锁定施工拉开帷幕。普通人可能不太了解钢轨焊接,那么焊接在整个铁路施工中扮演着一个怎么样的角色呢?
吕其兵教授:可以说没有钢轨焊接就没有在无缝线路,没有无缝线路就没有高铁,那么铁路的运行速度最快就只有100多公里。大家可能不太了解无缝线路,川藏线建设无缝线路除了保证较高速度运行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减少线路运营维护。川藏线桥梁和隧道占比很高,又处高原,运营维护非常困难,而建成无缝线路可以大大减少线路维护。无缝线路中质量最薄弱的环节是焊接接头,因此如何通过焊接装备和焊接工艺保证焊接接头质量就非常重要,而在装备和工艺方面我们交大轨道焊接团队是国内领先的,在国际上也是一定的地位的!
记者:我本身也是成型专业的大三学生,也接触到了一定的专业知识,高原钢轨焊接,与低海拔地区不同,面临着诸多因素的制约,那么在焊接过程中需要克服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吕其兵教授:青藏高原这样的高海拔地区,最大的特点就是高寒缺氧。高原严重缺氧,现场发电机功率输出不足,再加上川藏线有很多长大隧道,就更加重了输出功率不足的问题(严重时只有成都地区输出功率的50%多),同时由于受到海拔变化的影响,本来就不足的输出功率还会变的不稳定,这将严重影响焊轨质量。另外,现场施工人员的健康更不能忽视,发电机组产生的废气,在本来就比较封闭的隧道空间中会严重影响施工人员的身体健康,可能会危及生命!
记者:我还了解到,这次拉林铁路的钢轨焊接中运用了国内先进的移动闪光焊技术,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这种高原型焊机的特点吗?
吕其兵教授:主要还是针对高原的气候特点和施工环境,我们研发和运用了一些关键新技术,简单概括:保输、降需、环保。首先,我们的焊机采用了特殊设计的高原型发电机组,保证足够的功率输出,同时,还采用了团队最新研究的独有的焊接工艺,在保证焊接接头足够热量累积、保证焊接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对发电机组功率的需求(可减少30%)。针对尾气问题,我们则与发电机配套厂商共同研发了由绿色环保技术制造的尾气净化装置,减小排放,有力保证了高原长大隧道施工中人员的健康,保护高原生态环境!此外,焊机采用横向夹紧方式(焊机夹紧力达300吨,顶锻力达120吨),焊接性能稳定,焊机寿命高。在焊接过程中还可实现不用人工挂取推瘤刀实现自动保压推瘤(目前是国内所有使用的国产和进口钢轨闪光焊机中唯一实现该功能的焊机),这大大减轻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记者:“科学研究不仅要开出美丽的花,更要结出丰硕的果”,材料学院的老师们也一直在为科研成果的转化做着努力,您怎么看待科研成果的转化?
吕其兵教授: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材料学院很多老师都做得很好,我们仅仅是其中之一。材料学院是既注重基础研究,又注重应用研究的学院,我认为这两个方面并不矛盾,应该有机结合,即可做到顶天(发表高水平论文)又可立地(成果转化应用)。基础研究到一定程度可以转化,转化收益又可以支撑学科发展,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记者: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水平快速发展,中国科技也更多的走进了世界人民的视野,您和您的团队是如何推进自主创新的焊接技术国际化,更好的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呢?
吕其兵教授:焊接本身是应用型学科,它综合材料、机械、电气和信息技术解决焊接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因此,我们轨道焊接团队的所有成员包括我、戴虹老师和骆德阳老师等,一直坚持这样的理念,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写出高度,写出深度!我国在上个世纪初就开始做钢轨焊接,从工艺研究、进口设备改造到自行研发生产,经历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过程,不断缩短与国外的差距甚至赶超,我们现在在设备性能方面已经不差于国外产品,在成套技术研发方面特别是工艺研究方面已超过国外,正是因为这样,我们的成果不仅在国内遍地开花:在所有城市地铁、高铁和有轨电车的建设中应用,并且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我们的产品还出口到包括南美(委内瑞拉)、非洲(塞拉利昂、津巴布韦等)和亚洲(新加坡、印度、印尼、马来西亚、巴基斯坦、沙特、利比亚等)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还有很多国家已经有购买意向,并与我们一直在保持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