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 > 民主党派 > 民建 > 党派工作 > 正文

翁杰:以诚心 换真心 得人心

来源: 作者:陈秀梅     日期:2014-12-02    

随着全球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一体化,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必然成为时代的潮流。学校实施国际化战略,实际上就是通过国际化办学,着力提升培养一流人才的水平,打造自身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的核心竞争力。 

破解国际化新挑战

国际化战略包含三个方面:人才的国际化,教育的国际化,科学研究的国际化。 

人才的国际化,就是要建立具有国际化视野和教育理念的师资队伍。他们通常具有中长期留学经历,有的本身就是国外高校的教职人员。这样的一支高水平教师队伍,能够胜任从基础到学科前沿的教学需求,使学生不出国门即可享受国外一流大学的高等教育。为此,需要建立与之相匹配的管理制度。比如,在引进国外华裔专家同时,招聘国外大学非华裔教职人员,按照国外相当的薪金待遇,为我所用。 

教育的国际化,就是要学习和引进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拓宽施教的广度和深度。一方面,让国内学生接受国际化高等教育,从大学本科开始国际化视野的培养。另一方面,招收留学生的领域,不局限在语言类,吸引更多的工程及自然科学等领域留学生来校学习。只有海内外学生同校学习,才能真正促进教育的国际化。 

科学研究的国际化,即是我们从事的科研工作,要瞄准学术前沿,具有创新性、独创性;在跨国界的合作交流中,处于先进行列,在学科领域中具有话语权。有人说,在产生诺贝尔奖的实验室里,所做的科研工作,就达到了诺贝尔奖级别的科研水平。那么,在一个国际化创新实验室,从事科研工作,其水平自然是国际先进水平。国际化的教学科研环境,是培养一流学生的坚实基础。 

我们缺人,更缺高层次人才

人,尤其是人才,是决定事情成败最关键的因素。众所周知,二战结束后,前苏联在战败区大肆强拆运回各类先进设备和器材,而美国却是想尽办法收罗各类人才。随后的发展,让这两种策略一较高下,恰如《吕氏春秋》所言“得地千里,不如得一贤也。”国际化进程中,人才无疑居于重要地位,这与学校大力实施的人才强校主战略相辅相成。因此,我们如何强调人才强校主战略的重要性都不过分。 

学校要想持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不断向前发展,关键在于人才。学校缺乏方方面面的人才,尤其缺乏高层次拔尖人才——缺院士、缺“千人”、缺“杰青”、缺资深专家,更缺国外高水平大学任教的外籍教授。高层次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每一所高等院校的实力和影响力。他们的国际化视野、国际化话语权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科研理念所带来的变化是不可估量的,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是我们梦寐以求的。高层次人才、拔尖人才的背后,是焕发出生机和活力的创新团队,他们由一大批学术基础扎实、具有突出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优秀的科研人员构成。学校引进高层次人才,必然会带动教师队伍和科研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促进科研创新和学科发展。这势必带动高素质学生的培养。 

求贤若渴,广纳全球英才

如何广纳全球英才?首先,认识上要统一,所谓上下同心,其利断金。引进人才过程中,成立以校领导亲自挂帅的人才工程领导小组,建立相应的人才工程办事机构,统筹协调校内资源。其次,求贤若渴,“三顾茅庐”,百折不挠,让国际化战略、人才强校主战略深入人心,一以贯之,时刻践行。校内各单位在其位,善谋其政,促使人人有意愿、有底气引进人才,我们的目标就一定会实现。 

具体措施上,应建立校内外高层人才信息库,分类建档,定期联系,动态更新,熟知人才来源。通过推荐、走访、面对面交流等形式,以学术交流为媒介,广识国际国内优秀人才,拓宽引进才渠道,挖掘各个领域拔尖人才;还可通过网络、文献资料和专著等汇集人才信息,掌握可能来校工作高层人才的潜在信息。 

学校各民主党派人才济济。在引进人才过程中,须顺应新形势,与时俱进,充分发挥出民主党派的桥梁作用。让民主党派中的优秀人才成为学校的“千里眼”、“顺风耳”,独具慧眼、大胆发掘,使拔尖人才或潜在的杰出人才为我所用,进而实现前瞻引进、成才奖励,追加引进待遇等等。 

以诚心换真心,让人才宽心舒心

引进人才来到新的环境工作和生活,势必面临着重重考验,他们能不能尽快接地气、落地生根,也是学校人才工作面临的挑战。我们如何做才能让人才以交大为家呢?那必须以诚心换真心,让人才宽心、舒心,政策深得人心。 

首先,要按需引进、以用为本。完善被引进人才的事业平台,建立起学术梯队、配备必要设施,注重扬长避短,努力实现创新人才的创新管理机制。应给予引进人才相应的科研自主权、人事管理权和经费支配权。实行弹性考核制度,避免多头评价、重复评价。 

其次,要感情留人,让人才在校园生活中过得舒心,无后顾之忧。学校应设立专门机构、指定专人负责的协助人才政策,努力营造宜居环境;应积极帮助引进人才解决好住房、医疗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关心其配偶工作、子女入学等问题,解除人才后顾之忧;应加强人文关怀,营造引进人才安心工作、舒心生活的良好环境。 

得人心者得人才。要增进人才在学校的自豪感、幸福感,就要在细致之处下功夫,坚持人才疗养制度,定期召开恳谈会,处处关心关怀人才。如果没有办公用房,想尽办法,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办公和工作场地;如果经费不足,积极落实科研经费,并根据情况发放奖励津贴;如果现有设备陈旧分散,更新设备、集中展现,优先安排其所在学科的基础设施建设;如果大环境不足,努力改善,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学术氛围,加强人文关怀,鼓励和支持他们潜心开展创新性研究。 

试想,只要深入了解高层次人才的诉求,提供真正保证,解决好各种问题,还有什么样的人才是我们得不到的呢? 

  

个人简介:

翁杰,教授,荷兰莱顿大学博士,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成都市人大代表、民建西南交大支部主委。先后5年留学荷兰、新加坡和加拿大。致力于研究纳米复合材料、生物陶瓷、多孔支架及杂化材料等特殊功能材料。截止目前,发表SCI收录论文170余篇,论文他引2600余次,H指数28。近年来,主持国家级项目4项和省部级项目6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发明专利2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