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 > 人物风采 > 正文

创新典范 为师楷模

来源:党委统战部 作者:不详     日期:2006-05-26    

 

——深切怀念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创始人、北大教授王选

 

   风儿穿过燕园的松柏,在料峭的春日里诉说着思念。

 

  春天年年都如约而至,为中国科技创新事业奋斗了一生的王选老师,却走了。

 

  219日中午12时,设在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的王选院士灵堂在供人们吊唁了5天后正式关闭。正午的阳光停在遥远的天空,仿佛一下子失去了颜色和内容。

 

  “半生苦累,一生心安。”王选夫人陈堃銶老师痛心写下的挽联,正是这位“当代毕昇”一生的最好写照!

 

  “献身于科学研究会得到常人享受不到的很多乐趣”

 

  “毕昇创造了我们活字印刷术/从此,用泥字和铅字,我们印刷历史/他推广了激光照排/从此,用激光,我们就可以快速地排版历史”。有网友为王选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印刷行业还处在沿用近百年的铅字印刷阶段。效率低、能耗大,环境污染更大。而此时,人类已经走到了信息时代的大门口。与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和发展同步,印刷技术的变革也悄然萌动。

 

  19748月,中国确立了“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研究项目,即“748工程”。王选全身心投入其中,同时他敏锐地意识到,在国产计算机条件简陋的情况下,走常规的科研道路显然不行。经过深思熟虑,他采取了最大胆、最前瞻的跨越式发展技术路线,直接研制国外尚无商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

 

  此后长达18年的科研道路,王选经常“逆潮流而上”埋头做着艰苦的科研开发工作。他的技术创新无疑是开天辟地的,他主持的我国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成功,开创了汉字印刷的一个崭新时代,引发了我国报业和印刷出版业“告别铅与火,迈入光与电”的技术革命。但他一直没有停止创新的脚步,相继提出并领导研制了大屏幕中文报纸编排系统、彩色中文激光照排系统等产品。20世纪80年代初,他又致力于研究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工作,成功闯出一条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市场化道路。

 

  北大东门对面,方正大厦巍然而立,这里是北大方正集团的总部。这是一家在中国IT发展进程中占据着领先地位,真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高科技企业。正是王选,一手缔造了方正这一全国最有影响的校办企业。

 

  王选一生都推崇这样一句话:“献身于科学研究就没有权利再像普通人那样生活,必然会失掉常人所能享受到的不少乐趣,但也会得到常人享受不到的很多乐趣。”他把这句话当作座右铭,并经常与人共勉。

 

  “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他首先要做个好人”

 

  《汉书·晁错传》有云:“察身而不敢诬,奉法令不容私,尽心力不敢矜,遭患难不避死,见贤不居其上,受禄不过其量,不以无能居尊显之位。自行若此,可谓方正之士矣。”这是方正品牌的由来,也是王选的做人之道。

 

  王选对国家的贡献也为他赢来了很多奖励和荣誉,对此他淡然处之。北大和方正给他的院士楼、领导楼他没有要,和共尝苦尽甘来的夫人一直住在很普通的小房子里。他把获得的上千万元奖金几乎全捐了出去,用于支持更多的远期研究。

 

  2004年,北大数学系54级的校友举行入校50周年的聚会,当时王选已经是全国政协副主席,在同学们眼里,他没有一点架子,谦和地与大家打招呼。在方正,大家都称他为“王老师”。无论是在教学科研第一线还是身居高位,无论是默默无闻还是万众瞩目,王选都始终保持着谦逊平和、虚怀若谷的知识分子本色。

 

  他有自己的“好人观”。他常说,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他首先要做个好人。一个人,一个好人,他活着,如果能够为社会的利益而奋斗,那么,他的一生才是有趣味的一生。

 

  王选一生简朴。方正的员工回忆说,王选一直骑自行车上下班,全身上下没有一件奢侈品,仅有的一条领带还放在办公室,在外事接待时用。复印科技开发资料时,他总是习惯地看文件的最后一页。如果这一页有超过半页纸的内容就安排复印,若只有七八行字,就会让员工用复写纸直接抄,然后再和复印的资料装订在一起。他写字打印的纸张从来都是两面使用,铅笔都是削到短得不能再短才扔。

 

  2006213日,在生命弥留之际,王选意识到自己的病情不治,不愿再浪费国家和医生们的财力、物力和精力。他让夫人向医院领导转达了他的请求:“不要再抢救了,血源这么紧张,别输了,留给更需要的病人吧。”

 

  “衡量贡献大小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发现了多少年轻才俊”

 

  1993年,56岁的王选作出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退出科研第一线,全力扶持年轻人。他说:“今后衡量我贡献大小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发现了多少年轻才俊。”

 

  王选心里很清楚,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年轻人具有明显的优势。他说自己的两次创造高峰——1964年从事软硬件研究和1975年研制激光照排项目,分别只有27岁和38岁。“我应该做我现在能够做的事,帮助那些有才华、有潜力、尚未成名的‘小人物’,他们需要我的支持。”

 

  “‘伏枥老骥’最好用‘扶植新秀、甘做人梯’的精神,实现自己‘志在千里’的雄心壮志。”王选这样说。

 

  王选平时很少坐在办公室,他经常到各个实验室转悠,随时向学生们提问,启发他们的思路。遇到每一位新员工,他都能说出对方的姓名、毕业的学校。年轻员工谁在谈恋爱、谁结婚了,他们的家庭住址、生活状况,他都了然在胸。

 

  在他的培养下,一批敢于创新、勇于拼搏的青年科学家走到了科研前沿。1993年,方正研究院任命肖建国、阳振坤、汤炽三位年轻人担任研究室主任。肖建国主持完成了第一个中文彩色报纸编排系统,汤炽提出并主持实现了采用面向对象技术的新一代排版软件,而阳振坤则领导完成了由我国独立研制的Post Script Lever2照排系统。

 

  王选患病后,留下了一份遗愿,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年轻一代的殷切希望:“年轻一代务必‘超越王选,走向世界’,希望一代代领导能够以身作则,以德、以才服人,团结奋斗,更要爱才如命,提拔比自己更强的人到重要岗位上。我对国家的前途充满信心,21世纪中叶中国必将成为世界强国,我能够在有生之年为此作了一点贡献,已死而无憾了。”

 

 

 

  王选走了,留下了最真切的梦想、最坚定的信念,照耀着后来者的路。

 

  王选走了,芬芳的汉字传承古老而现代的中华文化,焕发着瑰丽的光彩,他的精神也在字里永恒。

 

  王选走了,他还永远刻印在我们的心中。

  《中国教育报》2006220日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