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通大学办学历史悠久,是工科实力雄厚的211重点大学。1997年我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研究生毕业时,时逢西南交通大学兴办城市规划专业,专业师资队伍尚处于搭建时期,基于对学校悠久的历史和严谨校风、与建筑规划相关的工科背景雄厚等认识,我选择了交大,由此有幸与学校结缘,成为建筑系城市规划教研室五位最早的专业教师之一。在行政工作方面,2006年任建筑学院副院长,分管本科教学,2010年连任至今。在教师角色方面,我2009年晋升了教授,主要从事城乡统筹规划、乡村规划理论与实践领域研究,城乡规划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学校教学质量保障工作委员会委员。2004年,我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成为学校民进支部的一名会员。后担任副主委,2015年春季民进支部老班子到届,组织换届选举,在民进市委会、学校统战部以及全体支部会员、老领导等的信任和支持下,被推选为支部主委。
我一直努力胜任好每一个角色,边做边学、虚心请教,也得到了民进市委会、学校党委统战部、支部老领导、支部会员们的鼓励和支持。近年来,我先后参加了北京大学、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成都市社会主义学院、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等的专题性培训学习,在党外干部与统一战线工作、高校中青年干部业务等方面得到了宝贵的学习机会。
近期有幸参加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第46期中青班的学习,听百余场高水平的专题报告、学术沙龙、院长论坛、学院论坛等,在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发展、国家社会经济形势以及高校综合改革、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学术、思想政治与党建工作理论与实践等领域有了深入了学习和了解,也联系学校与学院发展有所思考。
一、国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理解下的学校工作重心
新时期党中央制定了“四个全面”发展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迈上新台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成为指导国家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重要纲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于高校今后工作重点推进具有指导意义。
全面深化改革要求高等学校必须大力推进综合改革工作,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以提升高校创新能力培养、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全面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全面依法治国引领下,高等学校应着力在完善法制建设、依法依规治校等方面积极改善,实现依法治校、依法治院,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包括大学章程(管理制度)、领导制度(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等)、学术制度、社会合作制度。高校综合改革是目前各学校工作热点,既包含了改革的内涵,也包含了法制、章程的全面建设。综合改革推动管理重心下移,对于二级学院办学的自主性得到加强,但随着权利重心下移以及大量资金、资源的下放,如何对二级学院领导权利实施有效监管,建立学院级的民主管理、科学管理的制度与环境是十分重要前提。学院小环境与学校大环境相比权利的制衡性很难实现,容易形成学院权利地位高的领导个人价值主导集体价值,民主管理、科学决策难以得到保障,也容易滋生腐败。
二、新常态下的学科建设
新常态下,科技引领创新驱动,提升科研创新实力与水平、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国家提出的发展规划。目前有三十多个高校提出了建设一流大学的发展目标。学校也在十三五规划总目标中提出了“建成交通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一流大学”的发展愿景。一流大学需要有对应层次的一流学科支撑。在备受关注的ESI科学索引排名的22个基础性学科中,我国进入ESI学科排名前1%的学科数量如下:10个以上学科的有15所;5至9个学科的有19所2至4个学科的有61所;1个学科的有54所,目前我国世界排名最靠前是化学、农业科学等领域。各类学科评价模式虽有侧重和不同,但国内相对实力雄厚、高水平科学研究、基础研究成果扎实的学校总能在各类学科评价中处于优势。
建设一流学科需要有好的学科基础,一流的学科带头人和一流团队是推动一流学科发展的核心,一流的平台和资金是必要的支撑与保障。在有限的条件和资源下,学校推动学科建设应当把握学科特点、突出重点。突出重点,推动优势学科再创新高峰,带动相关学科集群的整体提升;把握学科特点,使有限的学科资源投入真正在科学性、基础性研究有发挥空间和价值的学科领域;以实践性、创作性为内涵的学科重点推动实践创作平台的建设支持,发展相应的评价体系。
推动学科建设应大力引进高水平学术与管理人才,开拓视野,提升治院理念和战略思维,做实海外人才、海外院长等制度,吸引海内外更广泛的人才以及更多的外部资源,扩大办学治院的开放性和影响力,促进高端学术成果的积累。
三、新常态下的人才培养
1.办学定位与国家教育战略的契合
国家将大力推进应用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未来几年将继续以每年2-3万的招生入学规模递增,计划到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实现高等教育的普及化。规模递增的重点在支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技术人才培养领域。学校峨眉校区正面临着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以峨眉校区的资源条件,在高层次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有很好的发展空间,应当把握时机,契合国家教育战略动向,做好具体条件、市场分析,办好适应发展的新专业,完善转型发展的谋篇布局。
2.突出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
教育教学是大学的基础,科研学术是大学的灵魂。教育教学的成果是人,人的成才、价值与贡献需要长期时间的检验,这决定了教育教学始终难以在短期用计量思维进行评价和衡量,在教育行政管理体系中无法以优劣考核进行资源配比,教育教学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难以体现,有效的政策与经费支持并不到位。一位教育部专家谈到在校长公开招聘时向候选者提出的一个问题:“如何提高本科教育质量,你的措施是什么?”开展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团队建设等各类常规思维回答很多,但一位候选者回答简单明了——“我给予资金和有利的政策”。一语道出了解决问题的实质。怎样让教授上本科生课,厦门大学综改提出理工医类45岁以上、人文类50岁以上的教授教学工作考核是刚性,科研学术是柔性;2015年实施60%的学费直接投入教学、计划下一年度将增加到100%。上海财大金融学院职称评审将教学改革研究相关成果纳入晋升职称的评价标准之一。科研学术开展更多是自主性研究,教育教学工作则需要系统性和组织性保障,的确需要政策和制度环境才能得到好的引导。
3.人才培养进一步关注发展变化
斯坦福大学关于学校建筑系的发展战略值得思考。斯坦福大学过去曾有个建筑系,是否继续发展建筑专业,能否把建筑系建设成一流系科?分析认为,第一,要建立一个一流的建筑学院,必须同时发展建筑学、土木工程等4个专业,需要很大的投入,所需的成本与所产生的效益不太相称;第二,美国当时的建筑行业不太好;第三,附近的伯克利大学已有一个相当好的建筑学院。最后决策不发展建筑系,让建筑系逐步萎缩直至取消。
城镇化发展30%—50%期间是建设行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优质生源、热门专业很大程度上受火热的建设市场和就业后高收入水平的影响。目前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已达到55%,快速的城镇扩张时期已经过去,建设正处于缩量提质的优化过程,市场已显现出明显的萎缩调整变化。虽然人居环境改善在人才的供给需求上仍将持续一段时期,但市场对人才需求量总体应是一个下降的趋势,直到城镇化结束。建筑学科办学应当关注到市场动态和未来趋势,专业教育与学科发展真正需要凝练内涵、做好内功,提高办学质量,走特色发展道路;同时发展应着眼长远,不能因为综合改革片面追求办学绩效、学生规模与师资规模,片面做大的思路已与市场环境不相符。
4.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近几年教学改革强调降低学时、学分,给学生减负,目的是不要用大量的灌输性教学填充学生的头脑、挤占学生的时间,让学生有时间思考、自我研学和自我发展。国外大学课内学时量不多,课余自由时间多,但课后作业量大,有着广泛的阅读、自学要求和课外作业充实,学生能够有思考地主动学习。我们现有培养改革工作中,降低学分的同时,未能关注教学方式与方法的调整,需要由传统的讲授式向启发式、引导式转变,帮助学生课余展开思考性学习,加强课内外学习的互动,培养独立思考的意识和学习方法。
此外,传统的培养模式和教学体系注重知识传授、技能培养,在人文情怀、独立思想、人格修养、价值观等内涵塑造上关注不足,而对于人一生的发展而言,良好的思想、修养与人格、健康价值观等更为重要,市场对人才的选择也越来越注重人格素养。学校在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构建“价值塑造、人格养成、能力培养、知识探究”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途径值得探讨。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是一个过程,不是几门课、一个实践环节就能发挥作用,育人应当真正融入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全过程;教师工作、学生工作、管理干部、后勤队伍都需要为育人服务,做学生的朋友和心灵的导师,理解、关心、沟通、交流,用健康、积极、阳光正能量潜移默化地引导、影响、教育学生,用系统的育人环境去培养学生的思想情怀与人格修养。
“复兴交大、我的责任”。学校的十三五规划为下一步工作制定了很好的发展蓝图,下一步的发展值得关注区域战略、学科建设、整体协同、综合改革等领域:需要进一步立足国家重大需求,服务好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积极融入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助推优势学科与学科集群新高峰;进一步加强协同创新和“学科、人才、科研”合一的整体推进;深入推进综合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提升校院管理水平。祝愿西南交通大学十三五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