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 > 参政议政 > 政协委员 > 正文

【市两会聚“交”】市政协委员赵锐:连续五年 这个委员的公文包里都揣着几份“碳提案”

来源: 作者:红星新闻 彭祥萍     日期:2022-01-23    

今年,参与政协第十五届成都市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的成都市政协委员、西南交通大学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赵锐已提交了5份提案,其中4份都与推动成都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促进社会生产生活全面绿色转型,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任务,也是近年来生态环境领域的热点话题。在市政协十五届五次会议开幕式上,中共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施小琳在讲话中指出,成都将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以新发展理念为“魂”、以公园城市为“形”,推动城市发展由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赵锐对此深有感触。在他看来,推动能源结构和产业转型升级,构建全民可参与、可感知的绿色低碳发展场景和体系,是公园城市建设的应有之义。这,也是他这五年来履职的重点。

从2018年第一年履职开始,每一年,在赵锐的公文包里,都会揣着若干份以助力成都公园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相关提案。从区域环境质量改善到推动无废城市建设,每年,他都会收到相关部门的回复,获得相关部门关注,并从一个个提案,转化成了实实在在的政府决策参考。

“海归”博士回蓉 以所学助力公园城市建设

一切,都要从10多年前说起。

2008年,赵锐赴英留学,其专业就与生态环保有关。在攻读环境可持续设计与技术博士时,他接触到国外关于绿色低碳发展的前沿理念。

2013年,赵锐博士毕业回国,受聘于西南交通大学。那时起,他就在思考,能否将自己所学的科学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通过政策建议实现科研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真正让他大受启发的,缘于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在成都首次提出“公园城市”理念,并作出“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的重要指示。

“成都作为公园城市首提地、国家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低碳试点城市,生态文明是这座特大城市治理的新导向。”在他看来,公园城市的显著特征是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础上,构建生态宜居、绿色低碳的城市运转体系,增进公众生态福祉,提升城市绿色竞争力。这就需要向绿色低碳、集约节约、文明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同时,需要塑造绿色示范阶层,培育壮大公园城市的倡议者、建设者和引领者,在全社会推动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营造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城市文化。

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在碳足迹和碳标签的前期研究工作,如何用碳标签来助力成都公园城市高质量发展,他开始撰写相关提案。

“碳惠天府”机制落地背后 有他一份功劳

什么是碳标签?

赵锐告诉红星新闻记者,碳标签是蕴含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的一项重要政策工具,通过测算产品或服务在生命周期内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以标志的形式呈现。

他表示,碳标签是一个新兴事物,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内涵有机联系,作为生态价值转化的载体,可有效刺激消费和产业升级。它也是一张可视化的绿色通行证,赋予公众更多的绿色知情权,营造出更多可参与、可获得、可感知的低碳消费场景,引导绿色消费,营造高品质生活环境,引领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提升公园城市绿色价值。

2018年,赵锐以市政协委员的身份第一次参加成都市“两会”。这一年,他提交了一份《关于成都全面开展“普惠型”碳积分城市试点》的提案,建议由环保部门牵头,组织在蓉高校专家和学者,设计出一套标准统一的碳积分量化准则,用于低碳行为的识别与界定、支撑碳积分的转化与记录。同时,引入市场机制,开发针对碳积分兑换和交易的最优激励机制,促进该体系的大众化普及应用,提高全民自愿参与低碳减排的环保意识。

他表示,这份提案实际上是希望民众去了解绿色低碳发展所产生的绿色福祉,让大家对绿色发展有参与感与获得感,这也是公园城市建设最深刻的内涵。“后来,这份提案也有幸被成都市相关部门采纳并实现落地。”

2020年,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发文,明确对市民低碳减排行为实施积分奖励,并通过“碳惠天府”网上商城兑换相应的商品奖励,逐步构建“碳惠天府”机制。去年9月,“碳惠天府”机制首批低碳消费场景正式上线,实现了酒店、餐饮、商超、景区四大类消费场景从低碳评价到低碳消费再到碳积分获取兑换的全线联通。

尽管赵锐每年都在提碳标签,但每年的切口又有所不同。对他来说,这是一项类似“马拉松”的历久而光荣的征程。

第一年,赵锐建议全面开展“普惠型”碳积分城市试点;其后两年,他提出以碳标签服务于公园城市建设;去年,他又提出以碳标签为量化载体,营造低碳绿色消费新场景,鼓励企业主动参与认证;而今年,他把重点聚焦在公共机构先行先试,以政风带民风。“从一个概念到一个商品,再到一个场景、一座城市,我希望大家认识到,在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过程中,所有人都是利益共同体,要大家一起来探索协同减排的路径并积极参与其中。”他说。

▲“碳惠天府”适用场景及积分指南

五年来,赵锐每年提交的提案,都会得到相关部门回应,有的还成为政府决策实现落地。比如,2021年,赵锐所提交的《关于开展碳标签探索与实践 推动成都高质量绿色发展的建议》被政府相关部门采纳,更是写入四川省生态环境“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专项规划中。

不仅仅是成都,从更大层面来看,他提到,刚刚结束的四川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提出了一项具有前瞻性、探索性和牵动性的改革措施,就是开展碳足迹认证与应用,探索建立外贸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追踪体系,旨在引导市场主体更好适应国际碳规则变化,增强“四川造”产品参与全球市场、开拓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这让赵锐高兴且欣慰。他觉得,自己五年来的努力,真正为地方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出了贡献。

聚焦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 今年一口气提交了4份相关提案

五年来,赵锐每年平均提交5-7份提案。除了碳标签,无废城市建设,也是他履职的重点。从2020年开始,无废城市,也成了他每年提案的关键词。

什么是无废城市?

赵锐说,无废城市并非指城市不产生废弃物,而是指如何通过建立废弃物的全链条、全过程管理的有效机制,减少最终废弃物处理时所产生的环境影响和环境压力,从而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循环利用。“它为公园城市建设提供了一个可探索的路径。”在他看来,无废城市的建设与成都公园城市建设的理念不谋而合,两者可以深度融合。

今年,截至22日下午6点采访结束,赵锐已提交了5份提案,其中有4份,都与公园城市建设息息相关。其聚焦的角度,分别是碳标签、低碳技术发展、无废城市建设以及提升环城生态公园服务供给能力。他告诉记者,这4份提案,有着明显的承接关系。

“‘十四五’规划里,生态环境工作中有一个关键词,就是‘减污降碳’。”他认为,减污和降碳一脉相承,其核心在于通过调整产业结构,预防污染,降低碳排放。“这就需要进行全面的系统思考。”

他表示,以新发展理念为“魂”,推动“双碳”目标导向下的科技创新,是公园城市建设的应有之义。而低碳技术发展的核心问题,就在于解决产业结构上游的技术创新,即促进供给端绿色转型,从而减少排放,预防污染产生。在此基础上他提出,成都可以结合实际,设计低碳技术创新路径。同时,构建低碳技术创新网络,推动低碳技术成果转化等等。

从碳标签的角度出发,赵锐认为,不仅要关注碳标签如何驱动产品和服务绿色化,还应同时关注下游,即消费侧。而作为社会公共产品的主要供给者,公共机构既是能源资源的消耗者,又是能源资源节约的重要参与者和管理者,对带头践行节能环保、绿色低碳的生产和生活具有重要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在此基础上他建议,在成都打造零碳机关,探索 零碳、低碳学校,以及零碳、低碳场馆的创建等等,“以政风带民风”,推动全民参与。

放在绿色发展全链条来看,过程间离不开物质流动。前期,物质是资源,当资源消耗完毕就可能变成废弃物,如何减少废弃物对公众健康和环境的影响,需要精细化管控。聚焦城市固废管理,今年,从危险废物这一小切口入手,他建议统筹优化危废处置和循环利用能力,提升城市危险废物精细化管理水平。比如,推进危废处理处置设施建设,提升本地化消纳能力;建立危废全生命周期可追溯跟踪机制,等等。

5年履职 见证成都生态环境的变化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市政协委员的身份外,作为一名成都市民,五年来,赵锐也切切实实感受到了成都生态环境的变化。

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1年,成都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再创新高,达299天。“生活在成都,这是市民能切实感受到的变化。”他说,“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烟火里的幸福成都”,已成为城市的靓丽名片。

此外,成都环城生态公园绿道已于今年年初实现全环贯通。“从地学角度来看,经济社会发展会导致人地冲突,但环城生态公园为城市留下了更多缓冲空间,让成都‘城中有景,景中有城’。同时,环城生态公园致力于打造的适宜全民生活消费的共享空间,实现绿道生态资源均等共享。”在他看来,这既是成都给市民的“绿色福利”,亦是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公园城市示范区的阶段性成果。

谈及五年履职经历,尽管多是圆满,但也留有一些遗憾。

从提案来看,除了宏观的区域发展问题,每年,赵锐的提案也有关于民生实事的微观问题。比如,关于成都二圈层地区优质教育资源和优质医疗资源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这是他多年来一直努力推动的方向。

接下来两天,在大会闭幕前,他还打算提交1-2份关于民生改善的提案。“我也会继续加强学习,沉心调研,用高质量的提案去更好反映公众的意愿和诉求,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