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党委统战部
作者:黄颖 李晓帆 张魁勇
日期:2011-03-22
来源:成都日报 3月13日
交通,从来都是备受关注的民生热点问题。作为交通专家,每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副院长罗霞都会向大会提交多份关于交通的提案。今年,罗霞把关注的焦点锁定在了“促进交通产业城乡统筹建设”、“加快交通产业结构调整”等热点话题上。“我认为,‘十二五’期间,在国家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大背景下,交通产业结构拥有绝佳机会突破调整的主要环节,从而深化区域城乡统筹建设。”在北京接受本报特派记者采访时,罗霞说,像成都这样的特大中心城市,“十二五”期间应该从五个“新”方面进行交通产业的城乡统筹建设。
委员建议:
交通发展从五个“新”上做文章
罗霞在《抓住机遇,促进交通产业城乡统筹建设》的一份建议中,提出了成都等特大中心城市大城市“十二五”期间发展交通产业的五个“新”,即:构建交通规划体系的新视角,调整交通网络的新结构,完善交通衔接系统的新设计,发展交通管理体系的新构架,推出交通运输体系的新产品。
罗霞说,现阶段城市交通的边界逐渐“模糊”,在城市中心区与外围组团、卫星城镇之间的联系无论数量和性质都在发生巨大变化,因此不能把市区看成封闭的系统,要把市区与区域交通需求放到一体化的大环境下来统一研究。现阶段成都应尽快开展城市和区域一体化交通调查,构建一套持续更新的居民出行需求数据库和适合成都本地特点的需求分析模型。
同时,现阶段成都市区域综合运输系统已渐成规模,为尽快实现交通产业调整加快期对统筹城乡的支持,成都交通网络结构未来五年建设应强化对外通道路径功能整合、解决市区道路与公路网的衔接问题;同时强化区域系统中局域网与市区联系的主通道,发展都市区与周边市县联系的快线、干线并借助乡村公路实现重要居民点的全覆盖,构建县市局域网络,分层次实现城乡交通网络结构的一体化。
在完善交通衔接系统新设计方面,借力我省深化西部综合运输枢纽发展契机,成都应着力推进关键枢纽与末端节点建设,减少城乡居民出行换乘次数,实现区域交通体系衔接一体化;明确枢纽功能定位,有针对性地设计枢纽内部各方式间和枢纽外部与城市交通的换乘,实现换乘枢纽衔接的一体化的双层目标。
“多年城乡一体化发展给成都交通行业在管理体制上带来了一定的成绩。”罗霞说,未来成都还应进一步打破体制障碍和行政壁垒,力争构建市域统一、城乡一体的“大交通”管理体制,充分发挥政府在协调城乡交通产业发展方面的作用,不断拓宽和延伸城乡交通服务职能,以城乡交通管理一体化推动城乡交通产业结构协调发展。
罗霞还说,成都现阶段已推出公交化客运、农村公交和城乡公交多种产品线服务全域居民出行。未来五年我市公众客运行业应在干线公共交通配置(轨道与道路客运协调)、支线公交、城市公交与区域公交衔接、市区与区域出租车资源的合理配置等方面尝试新产品的推出,引导交通产业不断贴近居民出行需求。
成都连线:
全域成都内 县县通轨道交通
“‘十二五’期间,成都将立足于新的发展形势,分层次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提供基础性和先导性条件。”成都交通部门负责人说,未来成都,将构建起世界范围、全国范围、区域范围、市域范围、中心城区范围五大层次的综合交通体系。
其中,“全域成都”范围内,作为西部综合交通枢纽成都主枢纽的核心交通项目,成都地铁将保障主枢纽的顺畅运行。地铁建成“网”后,将从根本上化解市区交通拥堵难题,通过地铁与铁路、航空、公路、公交等其他交通枢纽的有效衔接,再通过与周边区(市)县的快速轨道交通连接,促成成都一体化、全方位的立体交通输送体系。根据成都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到2015年,成都地铁将达到150公里的运营里程,地铁每日客运量为150万—200万,公交车每日客运量为450万,公共交通分担率达35%;到2020年,公共交通分担率将进一步提升,达到50%。届时,整个成都市域范围内的地铁和轻轨将达到约500公里的规模,市域铁路也将达到约500公里的规模,成都将以铁路为骨架、以地铁为补充,朝着“县县通轨道交通”的目标高速迈进,一张让人充满无限遐想的“全域成都立体交通网络”正在逐渐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