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 > 综合要闻 > 校内新闻 > 正文

【省两会聚“交”】如何打通成渝高校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四川省政协委员杨维清:争取“注册制”试点

来源:   日期:2021-01-31    

“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采访过程中,四川省政协科协界别委员、西南交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杨维清,着重强调来推进高校成果转化时,专业化管理服务的重要性。


在2021年四川省两会期间,他带来了一份关于深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着力增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活力的提案。杨维清称,提案并非一个人的智慧,在至少半年的准备过程中,他还邀请了工商管理方面的专家参与研讨。

在提案中,他针对高校自身缺乏成果转化专业化管理服务,以及市场化专业服务机构和人才紧缺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建议。尤其在推动成果与市场需求更好对接方面,他建议在高校建立校企联合实验室,企业和高校各司其职的同时,又能“各取所需”。

同时,他也创新地提出争取成果转化“注册制”试点,简化成果转化审批流程,力争彻底解决高校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成果转化“注册制”试点

打通高校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四川省高校科技成果多,质量较好,转化潜力较大。为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杨维清介绍,早在2016年,西南交大率先探索职务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积极破解高校成果转化难题,推动不少“沉睡”的成果走向市场。“但是,高校成果转化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雷声大、雨点小’的现象还较为普遍,成果转化不力、不顺、不畅问题依然突出。”

其原因为何,杨维清认为“成果转化政策贯彻落实力度不足”。由于国家和省上出台的成果转化政策缺乏具体配套操作措施,加之部门之间政策不配套,在政策落实过程中,有的部门、地方、高校仍按老办法操作。

2016年教育部等出台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的若干意见》规定,只要高校负责人勤勉尽职、履行程序、未谋私利,成果评估价低了也可免责。“但这其中的‘责任’又是如何界定,并不明确,所以导致审批程序繁琐,流程长。”杨维清指出。

接着,他给记者大致算了一笔“账”:以四川为例,省内高校里从事研发的人员有21.6万,数量庞大。如果他们所做的科研成果能够顺畅“自由”地流向市场,经过市场的检验和‘筛选’后,可能5%留下真正服务于经济发展。“但因为审批的复杂,让可能性又继续降低。”

为此,杨维清提出,抓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机遇,尤其围绕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联合重庆市共同争取中央在川渝开展高校成果转化“注册制”(备案制)试点,简化成果转化审批流程。“抓住重大战略部署机会,由‘点’向‘面’展开。”

“由高校科研人员提供相对标准的成果转化信息披露材料,并对信息真实性负责,高校予以公示且无异议后,原则上视为同意成果转化。”同时,他建议,赋予科研人员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审计、纪检监察、教育等部门和高校加强成果转化事中事后监管,力争彻底解决高校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推动成果与市场需求“无缝对接”

在高校建校企联合实验室

一边,高校缺乏懂市场的人才,成果转化率不高;另一边,企业缺少智力支持,发展被束缚。如何解决?杨维清提出了“鼓励建立校企联合实验室”的建议。

什么是校企联合实验室,如何运营管理?杨维清以“机场”打比方。“大致上看,高校就如同机场,只是提供场所,但航空公司,也就是我们的企业,‘租用’场地,自己做运营和管理。”

细究起来,其实是让真正在市场上“摸爬滚打”的企业,将市场“延伸”对接到学校,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联合实验室就是以中试平台来设计,以公司形式来运行。学生和博士就专心做学问,做中试的就做中试,不用发文章。且有的放矢,做研究的可以在专业人士协助下,了解市场的需求,做课题做突破,‘成果’的放大和转化,也交给专业的运营管理人士。”

提案中,杨维清建议,鼓励川渝实体企业、创投资本出资金,而高校则出智力。“在高校建立校企联合实验室,教授带领团队聚焦企业的科技需求,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目的,而且企业也得到智力支持。”他指出,这样还能吸引社会资本助力高校办学与科研。

“我的第一使命是教育,而我教育最后的成果能够服务于什么,那是第二要考虑的问题。”杨维清表示,怎么去协调教育科研和成果转化之间关系并非易事,但建立校企联合实验室能够找到“平衡”。

此外,针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专业化管理服务、以及市场化专业服务机构和人才缺乏的情况,他也提出了狠抓激励政策落地,鼓励高校设计专门的成果转化机构,以及大力发展技术经纪人队伍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