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 > 综合要闻 > 校内新闻 > 正文

《学习时报》:坚持改革方向 倒退没有出路

来源:党委统战部 作者:党委宣传部     日期:2006-03-28    

新华网327电  中共中央党校主办的《学习时报》第327期刊登文章《坚持改革方向 倒退没有出路》。文章指出,在中国改革与现代化进程的关键阶段,关键时刻,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说到底要靠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进一步坚定改革的决心和信心。温家宝总理强调,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中尽管有困难,但不能停顿,倒退没有出路。文章如下:

    改革开放仍然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沈宝祥

     在最近举行的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在上海代表团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进一步坚定改革的决心和信心。胡锦涛的这个重要讲话,是两会的最强音,应视为主旋律。

     我国的改革,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起步,已经走过近三十年的历程。改革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和矛盾。这些问题和矛盾必然地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2005年,可以说是热议改革的一年。

     广大群众面对看病贵,上学难,房价高,就业难等困难,对改革发出这样那样的议论,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无可指责的。群众情绪的实质,是要求我们坚持改革,把改革搞得更好。我们应当把群众的情绪作为一种信号,来研究改进我们的改革。

     值得注意的是,在热议改革中,出现了同改革主旋律不协调的音符。有些人以“反思改革”为名,否定改革。

     改革需要反思。但是,反思改革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立足点。这就是,一定要坚持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回顾改革的历史,从改革一开始,就有不同意见。焦点是要不要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的目标模式。
   
  
   邓小平在1991年底就指出,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根本的一条是改革开放不能丢。他在1992年初的南方谈话中进一步告诫大家,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这是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成功实践的总结,也是针对当时企图动摇改革开放思潮所作的明确而有力的回答。今天,很需要重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特别是邓小平关于改革开放的精辟论述。

     胡锦涛关于毫不动摇坚持改革方向的讲话,是对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总结,有很强的针对性,是对前一段时间那股否定改革思潮的明确回答。

     同时,胡锦涛提出,要注重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也为改进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当前,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等历史课题摆在我们面前。贫富差距、地区差距拉大,生态环境恶化,权力腐败严重,社会治安混乱等问题需要认真解决。怎么办?胡锦涛指出,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说到底要靠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只有坚持改革,才有出路。

     经过近三十年的改革,比较浅层次的矛盾大体得到解决。目前,我们的改革正处在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要实现以行政手段配置资源转到主要以市场配置资源的转变。中心环节是政府职能的转变,即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这个转变,既要破除旧观念,改变老习惯,更是利益格局的调整,难度很大,不进则退。在这样的改革关键时期,强调毫不动摇,确是十分必要。

  毫不动摇地高扬改革的旗帜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部长 卢中原

     改革开放是关系中国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决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归根结底要靠深化改革,构造完善的新体制。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归根结底也要靠协调推进各项关键领域的改革,为之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深化改革面临的形势更为复杂,难度也比过去加大。面对改革的新形势,我们应当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为经济又快又好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进一步改革宏观调控体系和社会管理体制,为保持经济稳定和促进社会和谐奠定体制基础。深化改革,概括地说,应当从两个方面推进:一方面,继续加大对计划经济核心部分的改革攻坚力度,进一步排除旧体制对实现科学发展的干扰和障碍。另一方面,努力完善市场经济新体制,同时注意补救市场失灵引起的社会代价,但决不是回到计划经济旧体制。现在提出注重社会公平,不是否定效率原则,更不是回到平均主义,而是强调通过提高社会公平程度,特别是关注就业机会和分配过程的公平(这实际上仍然属于效率原则),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此前提下,统筹好发展成果的再分配,不断改进公共服务,使多数社会成员尤其是贫困者能够分享不断增进的社会财富,从而既能激发人们创造财富的积极性,又能促进社会和谐程度的提高。

     继续推进改革,需要进一步明确改革的思路和重点。例如,政府职能转变不彻底,在经济领域仍然过多地直接配置资源,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薄弱,已经成为突出的体制障碍,也必然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为顺利推进改革,我们既要坚持行之有效的改革经验,也要重视以下原则:一是积极稳妥和科学决策原则。对深层次体制矛盾,应当以更大的决心、下更大的气力推进改革攻坚。对涉及全局的重大改革要周密论证,循序渐进,避免反复。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应当尽可能保持前进中的稳定性。二是协调性和法制化原则。应当努力做到宏观经济改革和微观经济改革相协调,经济领域改革和社会领域改革相协调,城市改革和农村改革相协调,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相协调。对于涉及多部门、触动深层利益格局的关键性改革,应当加强跨部门的综合性研究和高层次协调,运用超脱部门利益的法律手段推动改革方案的实施,避免部门扯皮和久拖不决。三是普惠或共享原则。改革方案应当尽可能使多数人受益,让多数人特别是社会贫困弱势群体能够分享改革带来的成果。四是合理补偿原则。对于非普惠性的改革举措,需要使受损者得到合理补偿,补偿的限度要有助于兴利除弊,避免反向调节。

  改造我们的思维方式

  □中共中央党校党建部主任王长江

     今年的两会,传递出许多令人振奋的信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信息是:面对前进中的问题,中央领导的回答积极而一致:坚定改革的决心和信心,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倒退没有出路”。就整个改革大局而言,这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我国的发展,令全世界瞩目。毋庸讳言,在发展过程中,总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新情况新问题,这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发展中的问题,只能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这是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获得的一个重要认识。但是,从全党的角度看,这个重要认识还需要不断强化和普及。事实上,我们看到,每当发展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时,总会出现对改革方向提出质疑的声音,怀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路是不是走错了,是不是应该改革,甚至重又提出姓社姓资的诘问。对改革和发展中的问题进行研究、探索,乃至进行理性的讨论,在改革日益深化的今天,自然是必要的。但是,为什么总会出现类似的疑虑和诘问?根子在我们的思维方式。

     我们这个时代,是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的时代。借用学界的说法,叫做“问题政治”的时代。所谓“问题政治”,简单地说就是,用传统的姓社姓资的二分法已经无法回答现实提出的复杂问题。这样的概括,委实有一定的道理。

     譬如计划和市场的问题。是不是西方国家就不用讲国家调控?不是的。是不是社会主义国家就不能搞市场经济?也不是。拒绝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必然成为封闭的、发展缺乏动力的、经济停滞的、和世界发展水平逐渐拉大的“社会主义”。近90年的社会主义发展历程已经给予了雄辩的证明。

     又譬如公平和效率的问题。忽视了效率的公平,要么是平均主义、大锅饭,要么是出现了负担难堪的福利国家,这两者都难以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反过来,不顾公平,社会失去稳定,发展便也风光不再。经验告诉人们,正确的选择不是要么追求公平,要么追求效率,而是结合本国发展实际,在两者之间实现比较符合国情民情的平衡。

     再譬如国际格局的问题。对如此复杂的当今世界,有人把它简单地概括为“资进社退”。的确,如果把民主、自由、人权这些价值统统看作是资产阶级的东西,把市场经济看作天生就属于资本主义所有,就会得出这个结论。但问题在于,这样的观点,用的还是过去那种“左”的标准,和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相距十万八千里。跳出这种传统思维,依我之见,社会主义对人类共有价值的吸收,恰恰表明社会主义迈出了巨大的前进步伐。“退”字从何谈起?

     这些都说明,面对形势喜人而又错综复杂的情况,面对改革和发展中的诸多问题,我们不能再沿用旧的观念和思维方式。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必须改造我们的思维,彻底摈弃那种长期沉淀在我们头脑深处的、束缚我们思想的旧的思维方式。这是我们党在思想建设方面的一项迫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