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 > 综合要闻 > 校内新闻 > 正文

我校全国政协委员罗霞教授积极建言

来源:党委统战部 作者:统战科     日期:2010-04-27    
关于加快我国区域性城乡统筹发展的提案
  日前,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就做好2010年城乡统筹发展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突出强调了城乡统筹发展中的区域性、结构性问题,引起了各级政府、部委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广泛关注。长期以来,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严重的二元结构,城乡分割、城乡差距不断扩大,“三农”问题日益突出。近年来,在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各项惠民、利民政策的指引下,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但在统筹发展过程中的结构性、均衡性问题较为突出,城乡统筹发展的区域范围和幅度有待进一步扩充和提高。为进一步提高新阶段、新起点上的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特提出以下建议:
  1、进一步转变城乡统筹发展方式,以“四个一体化”为基准推动结构性和均衡性问题的破解。最近举行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着重就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表了重要讲话,这也为做好新时期、新阶段城乡统筹发展方式转变指明了方向。方式的转变就是要以解决城乡统筹发展中的结构性和均衡性问题为目标,实现城乡区域规划与发展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城乡综合服务水平一体化、城乡文化生活一体化(简称“四化”)。因此,建议国务院相关部委抓紧完善我国城乡统筹发展专项规划,以城乡统筹发展方式转变为突破口,以实效性、针对性的惠民政策为引导,进一步推动城乡统筹发展水平。
  2、加快以主体功能区为基础的区域性城乡统筹发展规划进度,指导并引领城乡统筹发展方向。当前城乡统筹发展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狭义的行政区划范围内的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提高,但从一定区域范围内看,城乡统筹发展的整体水平较低,甚至在发展中还存在诸多重复建设、生态脆弱、环保严峻等区域性问题,提前规划并着力解决城乡统筹发展中的区域性问题,势在必行。建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结合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并以此为基础,抓紧做好全国区域性城乡统筹发展规划,指导各地城乡统筹发展工作。
3、加紧总结国家战略性区域规划以及各试验区实施成效,整合并强化引导性政策,提高区域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近两年,国家高度重视区域性发展工作,已审批并实施了包括成渝城乡统筹配套改革试验区、长株潭、武汉“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滨海新区以及北部湾等国家级层面的区域发展规划,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先行先试的典范。为进一步发挥和扩大示范效应,建议国务院相关部委进一步总结和归纳各试验区和国家层面战略性区域规划的经验和可供推广的行之有效的做法,进一步整合并强化引导性政策,提高区域城乡统筹发展水平。(作者:罗霞  2010-03-29 来源: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http://www.zytzb.org.cn/09/party/jyxc/201003/t20100331_652785.html)
政协委员关注应急机制:突发事件考验政府应急能力
     《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健全重大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突发事件关乎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对各级政府执政能力和政府形象的考验。自2007年8月突发事件应对法出台以来,各级政府应对危机、处理危机的能力已大大增强,但如何完善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和手段,今日仍是政协委员心中最重的关切之一。
  ——编者
  1、关键词:技术与装备
  千里眼、顺风耳——应急救援,技术先行

  近10年来,在重大自然灾害防灾减灾中,我国空间基础设施在气象预报、各类灾情监测与评估、信息传送与通信指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被誉为“太空救援队”
  【新闻背景】 上海市消防局近日宣布,上海世博会消防前沿指挥所和临沂水陆两用消防站正式启用。上海世博会消防前沿指挥所建有消防信息化指挥平台,通过现代化通信技术,与上海市应急联动中心、世博园区安保指挥中心网络共享安保信息资源,是世博园区各类应急处置突发事件尤其是灭火救援行动的“发令枪”,各路处置突发事件力量协调联动的“遥控器”。临沂水陆两用消防站具有传统的陆域消防保卫功能,能够实现世博园区“单个消防站点保卫区域1平方公里、消防力量2分钟到场”的目标。
  【连线采访】 全国政协委员 叶培建 宋欣 董胜波
  当前,国际社会高度重视空间基础设施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目前,我国已初步建成以遥感、通信、导航卫星为主体的空间基础设施,可为气象、地质、水文等多种灾害提供预报监测支持和通信、定位保障。卫星遥感和卫星导航可以迅速获得灾害范围、位置和受损程度等灾情,为救灾人力和物资投放等提供决策支持。
  在汶川特大地震中,我国自己研制的“动中通”卫星应急通信车、电视直播车、舱式炊事车、野外救护车以及机载高分辨率成像雷达、呼吸机、机载通讯电台以及移动气象应急车、移动天气雷达、自动气象站等一批先进观测设备从北京等地千里驰援,迅速运抵灾区,为气象部门开展抗震救灾精细化预报服务提供了“千里眼”、“顺风耳”。
  此外,系列无人机产品、近空间飞行器、专用特种车辆及重型装备、摩托艇与无人船、微小型卫星及固体小运载火箭等,均可作为国家应急救援保障装备。目前,我国可用于应急救援保障的产品很多,但是比较零散,必须形成体系。这就需要有一个国家行为,对此进行立项、研究、推广和应用。
  建议建立以天基为主、天地结合的防灾减灾应急系统;国家应加大对通信卫星系统发展的扶持力度;将“国家政务和公益性卫星通信系统”重大科技专项纳入国家规划,使各大卫星系统全面协调发展,形成强大的综合能力;应建立决策指挥中心,建立统一高效的各类自然灾害应急联动统一调度指挥平台。
2、关键词:时间与效率
  直升机、物资库——绿色通道,生命方舟
  目前全球共4万余架直升机,其中民用直升机约2.4万架,平均每百万人拥有近4架,而到2008年底,我国只有294架军民用直升机可用于应急救援,是主要西方国家平均水平的1/25
  【新闻背景】 北京市所有2万人口以上的大型社区将建起应急物资储备库,一旦遇上重大灾害,社区居民将获益于“身边的储备”。市民政局透露,这一全覆盖计划拟于3至5年内完成。据市民防局发布的数据,截至去年底,全市共建设完成平时用途为汽车库的人防工程122处,可为居民提供停车位2万个。
  【连线采访】 全国政协委员 冯培德 尹泽勇 李椿萱
  在“时间就是生命”的应急救援工作中,直升机、起重机、挖掘机等具备人力所不可能达到的作用。直升机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独特作用更为明显,但我国直升机数量太少。就救援体系来说,国外救援体系已经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发展,比较完善。其中,美国的联邦应急事务管理局已建立28支城市探测与救援队,法国、捷克、加拿大、瑞士、西班牙等国也均建立了较完备的紧急救灾体系。汶川大地震,暴露出我国航空应急救援管理体制不完善,基础设施不健全,救援装备数量少、结构不合理,缺乏专业队伍等一系列问题。不过,最近我们国家自己自主研制的大型民用直升机AC313首飞成功,使我国和欧盟、美国、俄罗斯一样具备自主研制大型直升机的能力,从而也提升了我国航空应急救援水平,应该说意义重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高速发展,各类灾害、突发事件对城市的潜在威胁与日俱增,对应急救援技术与物资储备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迫切,其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决定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救援的效率和模式。
  实际工作中经常因为救援工具、设备较差,加上储备不足,一旦发生大事故,救援显得力不从心。所以,各地政府部门要按照本地实际备足救援物资,培训救援人员,避免“雨后打伞”。
  建议成立国家应急管理委员会;建立完善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立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的应急物资保障综合协调机制;将人民防空纳入国家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迅速组建中国直升机航空救援与探测总队。
  3、关键词:预报与预防
  大旱灾、沙尘暴——气象灾害,救防并举
  在我国各类自然灾害中,70%以上是气象灾害。因气象灾害而引发的干旱、冰雹、泥石流等每年给我国造成的经济损失为2000亿—3000亿元人民币,占GDP的1%—3%
  【新闻背景】 中国气象局初步规划,在“十二五”期间,基本建成机构健全、管理规范的公共气象服务系统,使决策气象服务的针对性、敏感性、综合性、时效性明显提高。同时,将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0%以上,气象服务公众满意率提高到90%以上。
  【连线采访】 全国政协委员 郑国光 徐一鸣 司富春
  近年来,我国南、北方相继遭遇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特大干旱和雪灾、沙尘暴等极端天气的轮番袭击。在全球气候变暖大背景下,这种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频率将不断增多。对此,必须继续加强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的预报、预警信息发布和部门联动,及时做好防汛抗旱决策服务和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气象保障服务。国务院近期出台的《国家气象灾害的应急预案》,将气象灾害应急从部门动员提升到全社会动员,这非常好!自然灾害等公共突发事件有不可抗拒性,一个良好的预案是应对突发事件的基本保障。这就要求气象预警信息不仅仅作为一个消息发布,更应如发令枪般,在发布之后形成社会联动、部门协调配合的机制。目前我国防灾救灾领域的从业人员达1600万人,分别属于20多个部门,由于应急体制条块分割比较明显,危机管理职能由不同的政府部门承担,相互之间的整体联动机制不够健全。在管理模式上强调“应急”,即重“救”轻“防”,应急管理工作主要集中于突发事件发生后的指挥救援、重建等方面,对气象灾害风险的预防和预警还处于起步阶段。社会公众,特别在广大农村缺乏灾害防御意识,缺乏灾难教育和自救互救的科学知识和实践演练。应对气象灾害和提高防灾减灾效果的科技支撑能力有待加强,制约农村预警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的瓶颈问题亟待改善。
  建议加强对重大自然灾害的影响评估研究,严格实施气象灾害风险论证制度;实行重大气象预报失误问责制;加强对异常气候灾害和可能引发突发公共事件的有关信息的收集、风险分析判断和持续监测。
  4、关键词:教育与培训
  灾难临、不惊慌——逃生救护,必修一课
  “灾难逃生”和灾害医学已经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不少发达国家相继成立了全国性灾害医学学术组织和灾害医学救援中心,建立了较为完整的逃生教育和灾害医学教育体系
  【新闻背景】 遇到意外伤害,自救或救人过程中最宝贵的就是事发最初的极短时间。4月6日,合肥急救中心被安徽省卫生厅新赋予6项全省急救工作职能。作为合肥唯一专业院前急救机构,该急救中心牵头创建了全国首个高速公路军、警、民联动急救机制,主动与公安交警部门、驻军医院和医疗机构以及消防电力部门协调配合和密切协同,建立集实施多项预案、信息互通共享和快速反应救治于一体的“急救联动网络”,练就了半径3至5公里,平均急救反应时10分钟的硬功夫。
  【连线采访】 全国政协委员 冯健 俞光岩 刘革新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除现代火山活动外,几乎所有自然灾害都在我国出现过。由于各种灾害具有不确定性,对个人而言,遭遇的几率小,于是许多人都心存侥幸,防灾意识淡薄。反映到学校教育方面,逃生教育往往被停留在了口头上,很少有学校每学期组织学生进行逃生演练。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反思,为什么日本发生地震时,日本的学生能熟练地进行自救?单单只因为日本是个地震多发的国家吗?我们能否吸取汶川地震的教训,让学校和学生从中得到更多积极的引导,学到更多有意义的东西。教育主管部门应明确要求每所中小学校必须要根据教育设施及学校地形,有针对性地制订逃生方案,定期组织学生演练,并定时逐校对演练情况进行考核,作为评价学校的重要依据。
  值得一提的是,最近由多家单位共同参与的首次针对中小学生进行的“共建学生应急救援体系”系列活动正式启动,活动期间将组织专家对学生进行急救常识、事故逃生、危机心理处理等技能的培训。这种形式就非常好!我们相信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不希望看到学生面对灾难,不知所措,没有基本躲避灾难的知识而被夺去生命的一幕再次出现。
  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应将“灾难逃生”列入学校的日常教育和评价学校安全体系的重要依据;尽快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灾害医学教育体系。 
延伸阅读
  中国减灾目标和任务
  目标:建立比较完善的减灾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灾害监测预警、防灾备灾、应急处置、灾害救助、恢复重建能力大幅提升,公民减灾意识和技能显著增强,人员伤亡和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明显减少。
  任务:加强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和信息管理能力建设;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预报能力建设;加强自然灾害综合防范防御能力建设;加强国家自然灾害应急抢险救援能力建设;加强流域防洪减灾体系建设;加强巨灾综合应对能力建设;加强城乡社区减灾能力建设;加强减灾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加强减灾科普宣传教育能力建设。
  应急救援保障技术特点及装备功能
  从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进程来看,大致可分为事件预警、现场感知、信息分析决策、指挥控制、现场救援、事后评估等几个阶段。
  从技术特点看,涉及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等高技术领域。
  其主要技术及装备包括:
  信息采集与传输,信息处理与发布,综合指挥控制,应急通信保障应急输供电保障,应急交通及运输,工程抢险装备,医疗卫生防疫,安全防护,生存基本保障,特种救生装备。
  长案短说
  建立城市应急交通疏散预案
  提案人:罗霞委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的急剧扩张,突发事件对城市乃至整个国家所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突发事件对城市的影响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城市作为人口高度聚集的场所,减少人员伤亡应是应急管理的首要目标。在短时间内安全地大范围疏散转移高密集人群,实施科学的应急救灾策略,是减少灾害后果严重性的重要措施之一。为此,建议:
  1.建立统一的应急交通疏散指挥机构。2.建立符合城市应急交通疏散预案。3.加大公众应急安全教育和宣传力度。4.建立完善有效的信息发布制度。5.选择合理的应急交通疏散方式。6.加大对应急交通疏散的科研投入。(记者:郭嘉  2010年4月14日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http://cppcc.people.com.cn/GB/34953/113616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