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 > 综合要闻 > 校内新闻 > 正文

《人民政协报》:“卓越计划”:从大学生到卓越工程师的蜕变

来源:党委统战部 作者:《人民政协报》     日期:2010-09-15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让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在企业至少学习一整年,重点培养提高个人发展能力、协作能力以及在社会环境下的工程实践能力,该计划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该计划的实施,让更多公办高校走近市场,与社会实践对接。 

                                                                                                                                                                              ——编者


  10年,百万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


  “学生能积极参与企业运行,参与制定企业目标、企业策略和企业管理模式,参与财务及人力资源管理、培训及操作、设备更新等业务。”“在工作中能够较好地理解他人需求与意愿;在团队工作中培养领导能力。”
  摆在记者面前的是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的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标准“能力知识体系”一栏中,关于“企业与社会”、“有效沟通与交流”等内容吸引了记者的目光。
  “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复合型应用型技术人才,不仅仅是让学生懂技术,而且懂管理、会创新、具有科技开发能力、具有沟通能力,这些在学校时都应该教给学生。”全国政协委员、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副院长罗霞向记者解释了把这些写进培养方案的初衷。
  今年6月,教育部在天津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学)会,共同实施“卓越计划”,该计划拟用10年时间,培养百余万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在教育部发文公布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61所试点学校名单中,既有综合性大学,也遴选了地方院校,还兼顾了行业背景较强的工科院校,而交通运输专业正是西南交通大学传统特色专业之一。
  实际上,早在此前,西南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院校已经启动该计划。


  “这是一个系统工程”


  2009年,华东理工大学提出了“全面工程教育”的理念来培养研究生和本科生,将工科和教育学结合在一起,通过设立工程教育学系,成立“卓越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为我国的工程教育培育新型师资,并在本科生中推出“卓越工程师计划”。
  “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培养方案、质量监控、教师配备、教学计划制定,运营计划的监管等诸多方面,目的就是培养真正卓越的工程师。”全国政协委员、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钱锋告诉记者。
  在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中,制定了“4+2”的人才培养模式(本科+硕士),采用“2+1+1+1+1”的方式分阶段进行。按照方案,前两年为学生的基础能力培养阶段,第三年为专业能力培养阶段,第四年(0.5+0.5)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阶段,其中第一个0.5是指学生至少半年时间到国外进行工程训练,第二个0.5是指在国内进行工程实践,学生到工程现场实习,学习企业先进技术、先进理念和了解先进设备,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和管理能力,增强对企业的适应力和竞争力;第五年为研究能力培养阶段,学生根据专业领域和结合工程现场实践经验,重点进行研究生层次知识的学习,培养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最后一年为研发实践能力培养阶段,学生深入企业或行业一线,依托工程现场,结合实际项目开展研究,培养研发能力和全面提升自身素质。
  “因为学生是在学习后期才到企业实习,而前期重点是理论基础学习,加强工程训练,让学生在学校的时候就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同时提升学生职业精神培养。所以,每个环节都与之前的教学计划和内容有所变动。”罗霞说。记者拿到的培养方案,总共有170多页,详细罗列了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培养标准、能力要求以及实习阶段的相关内容。


  企业需要什么我们就培养什么人才


  地铁、高铁、轻轨、动车,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国内各大城市争相建设高速跌路、轻轨列车,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随之猛增。“企业希望学生到企业马上能用,过去培养的大学生理论太多,缺乏实践,因此在‘卓越计划’中,有一些课程和实践内容都是和用人单位一块制定,我们会邀请企业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上课,同时广泛征求用人单位意见。”罗霞说。
  从1996年起,朱志国先后在香港新科技国际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京安交通技术研究中心等单位担任高级工程师,目前,在西南交通大学担任核心专业课教师。像朱志国这样的教师在西南交大还有很多,他们都有数年在企业工作经验,在培养计划中,承担核心专业课的老师,必须具有五年以上本行业企业工作经历。此外,学校还从企业聘请了兼职教师,结合相应学科前沿领域的进展和社会实践,讲授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在企业的实际运用情况,以推动本学科领域内的课程结构调整,课程内容改革和教材建设。
  “以前高校中的很多教师是从学校培养出来的,他们没有进入过企业,参与工程实践,现在情况有很大改变,很多老师都是直接从企业聘请,这样学生接触不再仅仅是理论知识。”钱锋告诉记者。
  据悉,目前,西南交通大学交通通运输学院已经与铁道第一勘察设计院、铁道第二勘察设计院、郑州铁路局洛阳东站等十几家国有企业签订企业联合培养协议书及实习基地协议。而华东理工大学也与中石油、中石化等大中型企业签订了实习协议。
  “这对企业和学校来说是一个双赢的结果,企业可以通过1年的时间了解大学生,挑选适合自己的员工,发现人才,而学生在企业真刀实枪的实习也中提升了实践能力。”钱锋说。
  在进入企业实习之前,学生已经完成了实训中心的实习过程。“实际上就是让学生有一个提前就业的预演。学生到企业实习,跟实验室的要求和条件是不一样的。这样做也是为了让学生到企业以后不仅不添乱,还能帮助做点事情,企业的发展和生存是第一目标,如果学生影响了企业正常的生产,他们会觉得是包袱。”罗霞说。
  据了解,记者拿到的这份交通运输学院的培养方案并不是固定方案,学院将根据企业需要不断调整,“企业需要什么,我们就培养什么人才。我们随时要跟进社会与行业、企业对工程师的需求,调整培养方向。这样出来的人才才是企业需要的。”罗霞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