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 > 参政议政 > 政协委员 > 正文

【成都两会交大声音】市政协委员崔珩:扩大自然生态容量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宜居城市

来源:成都日报   日期:2018-02-28    

2017年成都市大气污染防治有了明显的改观,冬季雾霾天气较2016年相比有了明显缓解,但对标百姓不断提高的生活要求,城市大气环境和质量仍有待进一步改善和提升。”谈起成都这几年的环境变化,市政协委员、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崔珩教授感受深刻。

在她看来,成都两千多年城名未改、城址未变,选址具有农耕时代藏风聚气的特点,自然环境与调节能力很好地适应了环境容量。而进入工业社会后,成都作为西部地区的特大城市,集聚是最显著的空间布局特征,人口与用地超大规模、高强度集聚远超出自然调节能力,导致都市与乡村远离、热岛效应、市郊空气导入、都市区内部空气流动、扩散不利等问题。“基于进一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从城市空间格局的角度出发,我建议扩大自然生态容量。”

崔珩说,由于主城区经济活力和集聚效应,对资金、技术、人口的强大吸附作用强化单中心结构,形成了超大规模、连片发展的城市化地区,近郊流通性的开敞空间不断被压缩。“我建议应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利用河道水系、设施廊道、防护林带、森林公园等形成辐射状生态绿地,并与郊区生态地带结合形成超大规模。生态绿地以‘楔形’形态渗透入市区,形成城市的绿色廊道和通风走廊。生态绿地应保持植物多样性配置,提高场地中绿地比重。”

“成都市具有良好的生态本底,龙门山、龙泉山环抱,岷江、沱江支流贯穿下形成生态资源种类繁多、门类齐全、分布相对集中的特点。”崔珩说,保护和恢复城市的自然山水格局,建立城市完整的绿色生态网络,将城市人工的绿化空间与自然的生态空间融为一体,不但能够为城市提供凉爽清新的空气,也能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营造宜人的城市风环境和热环境。

“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需要选择好适度的发展方式,协调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崔珩说,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修复需要一定的过程,保护生态环境需要全社会长期和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我期待未来的成都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成为美丽城镇与美丽乡村交相辉映,人居环境与自然生态有机融合的宜居城市,实现城市的永续健康发展。”


来源:成都日报  2018年02月28日  第06版 

原标题: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成都传媒集团两会特别报道组记者 赵子君 缪梦羽 田程晨 文豪 李霞 宋妍妍 徐璨 胡清 王雪钰 常斐 侯初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