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 > 参政议政 > 人大代表 > 正文

【省两会媒体聚“交”】省人大代表高增安受到多家媒体报道

来源: 作者:川观新闻封面新闻     日期:2023-01-11    

把恢复和提振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目前来看,内需还是影响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一个很关键因素。”1月6日,记者在西南交通大学见到省人大代表、西南交通大学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高增安时,他结合自己的履职调研情况,就提振消费、扩大内需提出自己的建议。

消费是当下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引擎。高增安介绍,前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十四五”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都提到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特别是疫情对中国居民的消费观念、消费信心和消费意愿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未来经济要尽快走出困境,加速振兴。”

居民消费需求潜力该如何持续释放?消费提质升级该如何有效推动?在履职期间,高增安长期跟踪研究服务业发展、全域旅游、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深入探讨老成都文化传承、创意街区打造、国际文化名城建设的问题,并多次赴成都、雅安、巴中、遂宁、阿坝等市(州)和相关高校进行实地调研。

高增安发现,有效提振居民消费的前提条件是居民要有可靠的就业保障和稳定的收入来源。同时,新消费场景的打造,绿色消费、健康消费、文化消费、品质消费对消费潮流的引领,以及相关文旅优惠促销政策的扶持,也是提振消费不可或缺的加速剂。

对此,高增安提出建议,希望结合四川省情和居民消费特点,把恢复和提振消费、扩大内需摆在优先位置。

高增安说,老百姓要有钱、有购买力之后才有可能萌发消费意愿,这是打通和扩大消费的“堵点”和“难点”。建议以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为支撑,着力提高居民消费能力。

同时,增加多元消费场景等高质量消费载体,也是吸引人们体验消费的重要依托。高增安告诉记者,在长期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研究中发现,两地腹地虽广,但中小城市发展不充分、区域发展断层明显。我们可以联动重庆打造富有巴蜀特色的国际消费目的地,积极推进绵阳、宜宾、南充等省级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以及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加快建设全球新品“天府首发季”旗舰平台,大力发展首店经济、夜间经济、国潮消费集聚区等。成都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申创打造更多国家5A级旅游景区等,都应该是很好的抓手。

高增安认为,目前是抓住消费提质升级的重要时机。比如四川旅游资源丰富,文旅餐饮需求量大,可以大力倡导“川人游川”,积极拓展“银发消费经济”和普惠托育服务,千方百计让四川产品不但走出去,而且走得更远、走得更多、走得更好。同时,还可以利用互联网优势培育消费新模式,发展共享出行、共享旅游等新业态。

此外,关于行业标准体系、质量安全监管、公平竞争政策、诚信消费环境以及城乡消费循环等也不容忽视。高增安告诉记者,通过这些举措,希望能尽快使消费潜力活力充分释放出来,更好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展望

我希望用足用好国家有关促消费扩内需系列支持激励政策,提振老百姓的消费信心。我准备将努力提振消费、释放内需潜力的声音带到今年省两会上,使消费活力充分释放出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建议在成德绵地区布局清洁能源装备创新策源地

“十三五”期间,四川省单位工业增加值CO₂排放量累计下降33.98%,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6.85%,均超额完成预期目标。

如何响应发展方向绿色转型,抢占世界能源装备技术“制高点”和“话语权”?四川省人大代表、民盟四川省委副主委,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高增安提出建议,应突出国家所需和四川所能,在成德绵地区布局世界一流的清洁能源装备创新策源地。

观察

制造企业对化石能源消耗需求大

高增安在调研中发现,由于四川省重化工行业占比较高,制造企业对化石能源消费需求较大,节能减排难度依然较大,产业低碳转型任务艰巨,还存在着对绿色制造体系重视程度不够、节能与绿色能源作用发挥不充分、绿色制造措施和协同保障机制尚不完善等问题。

他认为,应强化政策规划引领,全面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全面实施制造强省战略,坚持工业当先、制造为重,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着力打造绿色制造业集群。大力发展超低排放、资源循环利用、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等绿色低碳技术和先进装备产品,扩大绿色制造覆盖面。

建议

在成德绵布局世界一流清洁能源装备创新策源地

“我认为,应突出国家所需和四川所能,在成德绵地区布局世界一流的清洁能源装备创新策源地,打造优质企业融通发展链群,培育世界级清洁能源装备产业集群,集聚一批世界级清洁能源装备企业、产品、技术和品牌。”高增安提出,此举可提高四川省自主研发、设计和制造水平,抢占世界能源装备技术“制高点”和“话语权”。支持企业参加国家绿色标准制修订工作,推动工业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和绿色制造标准落地。

同时,应鼓励企业推行绿色设计、开发绿色产品、建设绿色工厂、发展绿色园区、打造绿色供应链,增加零碳产品供给,培育一批绿色制造先进技术和工艺。瞄准未来产业前沿领域规划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尤其是在四川省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应用导向鲜明、最终用户明确的领域,集中攻关细分领域里的“断链空白”关键技术并加速转化科研成果,扩大技术溢出效应,为研制重大战略性创新产品和突破重大技术提供策源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