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 > 参政议政 > 人大代表 > 正文

【两会交大声音】周仲荣代表:领跑“后高铁时代” 须强化基础性研究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王鑫昕     日期:2018-03-06    

 

中青在线北京3月6日电(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鑫昕)在中国高铁领跑世界轨道交通发展的当下,一批中国科学家已经瞄准了以超高速为重要特征的未来轨道交通系统,参与“后高铁时代”的世界竞争。全国人大代表、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周仲荣建议,要在“后高铁时代”继续领跑,中国还须抓紧做好基础性研究。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过去5年,我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从9000多公里增加到2万5千公里,占世界三分之二。业界普遍认为,高铁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工程”、闪耀世界的新名片、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中国高铁领跑世界轨道交通的格局已经形成。

与此同时,中国科学家正在研发更先进的未来轨道交通系统。据报道,2016年10月,中车青岛四方机车公司正式启动研制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悬浮轨道交通系统。2017年8月,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宣布,“高速飞行列车”项目已开展研究论证,时速最高可达4000公里。

另据了解,西南交通大学已经搭建了真空管道磁悬浮列车环形实验线平台,这是目前国际上同等载重能力截面最小、永磁材料用量最少的超导悬浮系统。在真空管道理想状态下,可将列车理论时速提高到1000公里以上。

周仲荣说,目前,我国在高温超导轨道交通系统技术上保持领先的优势。但他认为,在“后高铁时代”中国要保持科技领先仍然面临重大挑战。他介绍,包括真空管道磁悬浮技术在内的“后高铁时代”交通技术正成为世界各国研究的重点。

“中国高铁发展走过了一段‘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道路。要在未来先进轨道交通研究领域抢占制高点,首要的任务是做好系统、深入的基础性研究。”周仲荣说。

周仲荣正在起草有关建议,希望国家有关部门加大投入轨道交通学科群的建设,围绕超高速、智能化、新能源、长寿命、安全舒适等为基本特征的未来先进轨道交通系统,打造集基础和应用研究、人才培养为一体的国家级科学研究中心,系统性地组织相关重大基础科学问题和共性关键技术开展协同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