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 > 无党派 > 正文

交大无党派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黄楠教授

来源:党委统战部 作者:统战科     日期:2006-09-07    

交大无党派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黄楠教授 

 

黄楠教授是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无党派人士,知名的生物材料专家。担任第八次等离子体离子注入与沉积国际会议主席、中国材料学会理事等国内外8个重要学术职务,任《功能材料》、《中国科学》、《Biomaterials》等十余种SCI、EI收录的国内外重要杂志的编委或评审人。多年以来,这位部级突出贡献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关心学校和国家的发展大事,努力为建设和谐社会做贡献。  

 

 

 


 

交大生物材料学科的缘起

 1989年,西南交大材料系停招一年,材料系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当时材料系的教师心焦如焚,聚在一起提出必须探索材料的新发展方向。从西南交大硕士毕业的年轻教师黄楠便被派往德国从事生物材料的研究,可谓是受命于危难之中。1991年,他学成回国,从事人工心脏瓣膜生物材料表面改性的研究。  


 

学院的老师一提到黄楠教授,都被他淡薄名利、穷究学理的知识分子情操所折服。当年做材料抗凝血实验时,需要新鲜的血浆做抗凝血分析。为了缓解十分紧缺的科研经费,黄教授曾在三年内连续抽自己的血用于实验。如今实验条件改善了,但有时实验进度紧张,临时从成都血站联系不到新鲜的血液,为了不耽误实验进度,实验室的老师、学生就会抽取少量自己的血液,黄教授依然身先士卒,主动要求抽取自己的血。  

 

在黄教授的时间表里,是很少有节假日的。当人们外出旅游时,他在实验室工作;当别人在春节里访亲探友时,他还在实验室工作;几乎每年春节他都是正月初二就来上班,有时为了完成某个任务,除夕之夜他依然在实验室工作。一年下来,黄教授的休息时间不足十天!今年9月,为了完成973项目的结题报告,黄教授每天都工作二十多个小时。 

 

不断积奠的人格魅力  

 

黄楠教授是一名学者,他朴素,他不张扬,他淡薄名利,他胸怀大局,他时刻关心和尊重围绕在他身边的每一个人。 

 

也许在很多人看来,像黄教授这样的一位知名学者,承担上百万元科研经费的国家重大项目,实验室的科研条件有了改善,经费也宽裕了些,按理说,黄教授该享受一下生活了,可是他依然过着极其简朴的生活,衣着非常普通,与考究相去甚远,每天骑一辆黄色的七成新电瓶车上下班,与他的个性一样:不事张扬。黄教授关心学生的成长和生活,遇到困难他往往比学生还急。去年,博士生潘长江的母亲患重病,黄教授硬是坚持送去1000元钱。多年来,由于经济困难、患病、灾害、突发事件等受到他资助的老师和同学已达50余人次之多!他对自己的团队和学生就像对他自己一样高标准,严要求。他的一位博士生告诉我们,读黄老师的博士太难了,他的要求比学校博士毕业的要求高出许多倍,言语之中不是抱怨,更多的是油然而生的自豪感。  

 

一个学科的发展,不仅仅需要优秀的学科带头人,更需要培养一批优秀的研究人员,建立一支胸怀大局、相互支持、不断创新的研究队伍。为此,黄教授不仅坚持让年轻教师在国家重大的项目的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还努力将他们推向国内外学术界的前沿,激发他们在科学研究中的创新思想,使他们的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在他的带领下该研究团队中6位教授、副教授都已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主持人。黄教授的这种精神和人格魅力让老师和学生都深深地为之感动,同时也影响着这个优秀的团队,延续着这种精神。 

 

他和他的团队 

 

除了黄楠教授这样一位优秀的带头人,在这个团队里还有很多优秀的老师,吴熹教授、孙鸿高工、杨苹教授、冷永祥教授、王进博士、陈俊英博士、万国江老师、赵安莎老师等等。他们一直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地奉献着,他们的故事同样是那么感人,那么催人奋进。 

 

吴熹教授今年60多岁,原南京铁道医学院外科主任,曾与黄楠教授合作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把黄教授研究的钛-氧薄膜材料成功地移植在狗的心脏里,证明了显著的抗凝血性能,使项目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吴教授退休后,他不忍心看到曾多次取得重大进展的实验研究中断,于是说服自己的儿子,放弃在澳大利亚的优越生活来到了交大,继续与黄教授合作。孙鸿高级工程师原是焊接实验室主任,1999年来到生物材料实验室。2000年,为了引进多功能全方位等离子体浸没离子注入机,孙老师在沈阳冒着严寒,与厂方工作在装机第一线,解决了调试中的一系列难题,受到厂方的高度赞扬。5年来,孙老师根据国家重大项目研究的需要,研制出可在上万伏电压下工作的心脏瓣膜样品旋转装置、在高真空中稳定工作的金属直流弧源、真空中的工件多维旋转装置、紫外辐照高分子表面处理装置等十多项重要装备。由于超负荷工作, 他的腿肿得穿鞋都困难,甚至由于耳疾在铁路中心医院住院接受手术治疗,他也在术后“逃离”医院继续工作。 杨苹教授和冷永祥教授,很早就在黄教授的课题组,当时经费紧张,得自己喂养实验动物,他们经常在别人怀疑、轻视的眼光下,到交大菜场捡蔬菜来喂养动物。如今,他们所发表的大量文章已被SCI 、EI收录,为国内外学者所瞩目。陈俊英老师是一位年轻能干的副教授,她撰写的单篇文章影响因子达到了12 。王进博士,从四川大学来到研究所,当时学校既没有给其分配住房,也没有提供科研启动经费,但是她不计个人得失,积极投入到研究工作中,出色地在我校开拓了高分子生物材料表面改性研究方向,现在已经是研究所高分子生物材料表面改性方向的带头人。5年来,这个团队没有完整休息过一个假期,他们追星赶月,只争朝夕,一步步迈向新的高度。2002年,这个团队在973项目中期汇报中名列第一,《Biomaterials》主编称黄楠教授所领导的研究所为亚洲优秀的生物材料研究机构之一。2003年,王进博士代表团队在第7次等离子体离子注入与沉积国际会议上作邀请报告,并争取到第8次等离子体离子注入与沉积国际会议的主办权。  

 

科学好比一块磁铁,让有共同追求的人们聚在一起,共同承担挫折,共同创造成功!在黄教授的带头下,这个优秀的团队成果不断。近三年来,先后承担国家重点技术研究规划项目——“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高级别的研究项目共6项,累计科研经费达400多万元,共发表了100余篇论文,在国际会议做特邀报告7次,80余篇论文被SCI、EI检索。研究所的出色工作得到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肯定,研究所现与美国、德国、韩国、香港地区等多家境内外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研究,美国Laurence Berkeley 国家实验室的Ian Brown 教授、德国Rossendof研究中心的 Manfred  Mainz博士等专家先后来研究所工作。黄教授表示今后要继续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让实验室更快地成熟起来,向世界一流不断逼近。